深圳观湖街道破解电动车治理难题:从“痛点攻坚”到“多元共治”的基层实践
央广网深圳8月20日消息(记者 荣冀晴)“在深圳市龙华区观湖街道,电动车曾是城市治理的‘老大难’问题——乱停放、违规充电、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交织,传统执法手段难以形成闭环。”深圳市龙华区观湖街道党工委书记陈伟文说。如今,通过创新治理模式,该街道实现了电动车违法率下降、安全风险隐患减少、群众满意度提升的很明显的成效,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“观湖经验”。
陈伟文和记者说,破解治理困局的重点是以科技赋能助推电瓶车链条化治理。观湖街道以小区治理为主场景,以数据赋能为关键抓手,在全市率先开展电瓶车全链条管理试点,从根源上探索破解之道。
观湖街道办经过调研发现,观湖街道曾在电动车治理问题上面临多重困境,执法闭环难首当其冲。传统执法依赖路面巡查,但电动车违法后流动性强,交警部门“抓现行”难度大,违法成本低导致屡禁不止。“部分电瓶车车主安全意识比较淡薄,在路上行驶时,闯红灯、不戴头盔、不上牌的行为比较普遍。我们在现场执法时也不能对电瓶车进行拖拉拽的行为,所以想在电动车进入社区之后从源头来整治。”深圳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龙华大队观湖中队一级警员邹焕玉说。
充电桩监管混乱成为另一大痛点。全街道750余处充电桩中,600余处由物业、城中村自主管理,缺乏统一标准。部分充电桩未落实消防安全措施,甚至存在“扫码诈骗”“改装电池充电”等问题,市场主体鱼龙混杂,“换个物业经理就换一家充电桩公司”的现象普遍,安全风险隐患突出。
协同机制薄弱进一步加剧了治理难度。电动车治理涉及交警、消防、社区、物业等多部门,但各主体责任不明确。财政金钱上的压力下,政府难以单独承担充电桩建设运维成本;而市场主体因缺乏规范引导,不愿投入安全改造;群众则因“最后一公里”出行需求,对严格管控存在抵触情绪。
“面对上述难题,观湖街道转变治理思路,构建了‘源头管控-数据赋能-社区服务’的全链条治理体系,推动治理重心从‘末端处罚’向‘源头预防’转移。”陈伟文说。
以充电桩为核心突破口,街道联合深圳市小兔新能源科技控股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小兔新能源”)建立“充电设施一网统管”机制。通过将辖区内充电设施联网统一管理、人车数据登记建档、充电场所的消防装置联网、充电时的违章信息提醒等方式,实现社区内的“执法闭环”。
数据治理在破解电瓶车的监管难题中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。在建立电动车“人车点”数据库过程中,通过地毯式排查、标准化建档,形成“人-房-车”数据绑定机制,累计收集人车数据2.39万条,其中发现无牌车2137台,稳步提升上牌率。
“在充电数据采集中,通过开展数据云端分析,可初步识别超标车或存在过充风险的电池,并将异常信息及时推送至物业、社区处置。”小兔新能源产品经理杨阳说。截至目前,已在5个试点小区筛查、标注出60块疑似超标电池,有实际效果的减少电瓶车自燃等潜在风险。
同时,观湖街道还在小区出入口通过智能摄像头抓拍未戴头盔行为,将劝导责任压实到物业、门岗,执法场景由“马路”转入“社区”,实现源头管控。
观湖街道在小区出入口通过智能摄像头抓拍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(央广网记者 荣冀晴 摄)
据松元厦社区工作站副站长刘景良介绍,观湖街道松元厦社区上围新村共有电瓶车650台,充电需求量巨大,但充电接口不到100个。这种缺口在整个街道比较普遍,对此,街道选择优化服务,从根本上减少违法诱因。“我们对辖区电瓶车充电场所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,为每一处充电场所配备雨棚、喷淋、视频监控等规范化设施,全方面提升充电场所的安全指数。”观湖街道交安办负责的人介绍,“此外,街道在小区门岗加装视频识别劝阻设备,在居民驾驶电动车进出小区时自动识别不戴头盔、改装、无牌等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,通过即时劝导提升居民遵章守法意识。截至目前,观湖街道已完成74处充电场所升级、安装智慧门岗22套。”
据陈伟文介绍,观湖街道的治理实践打破了“政府单打独斗”模式,通过政府主导建机制、市场主体主动参与、群众自治激活基层力量的方式,形成“多方参与、各负其责”的共治生态。
政府主导建立治理机制,街道与物业、村支书签订《消防安全责任书》《交通管理责任书》,明确充电桩管理责任;联合交警部门建立“社区劝导+路面执法”联动机制,社区发现违法线索后,交警快速响应查处。同时,通过政策引导撬动市场资源,推动充电桩公司参与安全改造,企业则通过规范管理提升充电效率,实现“政府减负、企业盈利”的双赢。
市场主体主动参与成为治理的重要支撑。以小兔新能源为代表的企业主动开放充电数据,协助监管部门识别异常车辆;部分充电桩运营方引入“信用管理”,对违规车主暂停服务,倒逼规范用车。市场机制的引入不仅解决了财政压力,还推动充电桩行业从“无序竞争”向“规范发展”转型。
小兔新能源搭建的观湖街道电瓶车安全管控平台(央广网记者 荣冀晴 摄)
群众自治方面,街道通过“线上意见征集+线下议事会”收集群众建议,将100余条有效反馈纳入治理方案;发动党员、志愿者在社区开展“戴头盔、守交规”宣传,学校老师教育学生劝导自己的家长安全骑行。“如今,观湖街道电动车上牌率提升,未戴头盔等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显而易见地下降,社区内充电桩火灾事故实现‘零发生’。”陈伟文说。
从“被动整治”到“主动治理”,观湖街道通过聚焦痛点、创新方法、凝聚合力,不仅破解了电动车治理的现实难题,更构建起科技赋能、多元协同的基层治理新模式。这一探索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深刻启示:唯有以民生需求为导向,以数据治理为纽带,才能将治理“难点”转化为服务“亮点”,让城市管理更精细、更有温度。